「gladys」的全部文章

看透人生,三不問⋯⋯

或許你會覺得生活從來不容易,每天活著總伴隨很多煩惱和挑戰,到底要怎樣做,才可令自己活得更開心健康呢?說到底,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毀於「自尋煩惱」上,唯有看透世間事,明白箇中意的聰明人,方能置身事外、恬然自安。

https://www.tiktok.com/@ciyihsu/video/7319147658021473543

聰明的人,懂得調節自己的情緒,不會輕易地被外在環境或事物影響自己的心情;看淡世間滄桑,內心安然無恙。不問過去,因為過去了已經回不來;不問現在,因為現在也將會成為過去;不問未來,因為無法預知未來。

成熟的人不問過去 – 人生,本來就是不斷地在艱辛的旅程中遊走,無論是你或我,都只是這趟旅程的過客,所以不必為了過往的事而傷懷,不要讓太多昨天佔據了自己的今天。過去,或許有很多令人傷心遺憾的往事,但無論你多麼在意,都己經追不回;只有放得下痛苦,才能拿得起幸福。與其為不值得的人和事上折磨自己,倒不如把時間留給更值得付出的人。活著,就要學懂灑脫一點,才是愛自己最好的方法。

努力的人不問現在 – 或許你現在感到迷茫、焦慮、疲憊、力不從心,或許你現在感到困惑、苦惱、傷心失意,但是無論怎樣,你亦千萬不可因此就自暴自棄或懷疑自己。人生本來就像「存錢筒」一樣,你投入一分努力,將來總會有一分收穫;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只要肯努力,什麼時候都不晚。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滿,就是不平凡。縱使現在有多麼艱難,以後回頭再看時,便會發現根本不算一回事。時間,是治癒的良藥,經歷得多了,自然就懂了。得意時看淡、失意時看開,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計較;隨遇而安、順其自然、心胸豁達、樂得消遙。

豁達的人不問未來 – 人,常常都喜歡替未發生的事作很多不必要的假設和憂慮,其實一切事情上天早已安排好,只要等到通當時機,答案自然會知道,我們又何需自找麻煩呢!收起煩惱、笑對生活,別把人生想得太難,誰不是這樣走過來的?珍惜現有的一切,好好努力把握,才不會讓自己後悔。放鬆心情、擴闊胸襟,再大的困難也要保持心平氣和,自然就能安然渡過。

過去的、別再遺憾,現在的、加倍珍惜,未來的、無需擔憂。山有山的高度,海有海的深度,人有人的量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 馬太福音第6章25節

So I say to you, Take no thought for your life, about food or drink, or about clothing for your body. Is not life more than food, and the body more than its clothing? — Matthew 6:25

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人因為不明瞭事理,所以日子過得很痛苦;其實並沒有人讓他痛苦,痛苦是來自於自己。我們摸摸良心,誰讓你痛苦?只有當你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要自食其果時,就會良心不安、內心在自責,令自己感覺痛苦。

我們追求金錢,覺得錢很重要,但是錢只有相對的重要性,不是絕對的重要。當你需要用時,它便有價值,但當你很富有,而錢只是在銀行存放著時,那金錢便只代表著一個數目而已,並沒有絕對的需要性。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被物慾所操弄,一直拚命的追求金錢、名利、榮譽、享受,拚命的為了嚮往及追逐那些外在的東西而勞苦奔波。但擁有了並不代表就能快樂,因為無止境的追求,反而會令人更容易陷入金錢的牢籠中,被金錢所牽引及控制,會活得更痛苦、更不快樂!

與其說我們在賺錢,倒不如說我們是在被錢所賺;金錢賺走了我們的青春、賺走了我們的美貌,賺走了我們的時間,最終賺走了我們寶貴的生命。人一生短短不過幾十年,卻偏偏成為了金錢的奴隸,這樣值得嗎?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唯有學懂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唯有學懂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它是最美好的,那是因為不夠了解,只被外表所吸引著。但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或擁有過後,便會發現原來那並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追求沒有錯,但應懂得量力而為、適可而止,麻木的追求,只會帶來痛苦。人生四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

*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 希伯來書第10章36節

For, having done what was right in God’s eyes, you have need of waiting before his word has effect for you. — Hebrews 10:36

一切順其自然,上天自有安排!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煩惱總比快樂多,幸福總比痛苦少。

生活有艱苦,是因為我們所追求的太多了,結果弄得身心俱疲、遍體鱗傷。在真真假假的世界裡,虛虛實實的人心,都讓我們難以猜透、捉摸不定。多少次掏心掏肺的對待別人,但卻只換來了冷漠以對;幾多次真心真意的相向,但也只換來了虛情假意。

在成長的過程中,當你遇見的人越多,你便會發現原來志同道合的人很少、背道而馳的人很多。既然圈子不同,那又何必勉強融入呢!和怎樣的人相處,就會變成怎樣的人。目標一致的,我們並肩行;思想不同的,我們繞著走。我們沒有辦法左右別人,卻有辦法掌控自已的路。

能留下的,我們好好守護; 已離開的,我們付上祝福;能得到的,我們好好珍惜;已失去的,我們學懂忘記。不要只抱怨生活,也不要常感嘆命運,因為「幸福」其實一直都在。不用與他人比較,也不用跟別人強爭,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誰都了不起。相信自已、堅守自已,靠自已扛起了責任,憑自已努力的向前。

比來比去、影響情緒,爭來爭去、傷了和氣。

勤奮誠懇的做事,真誠善良的待人。

其實做人很簡單,最重要就是開心,不用事事去計算與比較,也不必常常耿耿於懷。守好屬於你自已的,做好你應該去做的,其他所有的事,就順應著自然走,聽從上天的安排吧!前面的路是平是彎、人生的路是順是逆,我們無從知曉;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保持著一顆寬宏大量的心,坦蕩蕩地做一個有涵養的人,不必計較成敗得失,也不用看輕自已。簡簡單單的過日子,堅守本分地生活,勤奮誠懇的做事,真誠善良的待人。

不爭不比、不虧不欠;憑著良心、盡好本分。相信一切順其自然,上天自有安排!

* 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 傳道書第9章10節

Whatever your hands finds to do, do it with your might. — Eccl .9:10

養生之道系列 – 健康飲食 (下)

中醫養生主張從飲食中吃出健康,通過飲食來調養身體,首先要趨利避害,建立起科學的生活習慣,改掉那些胡亂吃、隨便吃、不規律的吃等不良習慣。一個好的飲食習慣,不僅能讓人看起來更漂亮光采,最重要能強健體魄、有益健康,從而提高了生命整體質量。

規律用餐、合理搭配是「食養」的基本原則,同時還要配合食物種類多樣化,適當的搭配,五味適中。進食時要細嚼慢咽,不可以暴飲暴食,若能以精緻的食具配上佳肴,更能提昇吃飯的好心情,感覺著滿滿的溫馨和幸福感。另外,食物還需與年齡、體質、地域環境、季節天氣等相互適應和配合,才能達致更佳的養生效果。

按時進餐、適量進食,是保持人體陰陽平衡,維護營養物質有節律性吸收的主要關鍵

對於味道好、營養價值高的食物,人們自然喜歡多吃,但其食用方法對食物營養的吸收,與及腸胃健康等都有著莫大的關連。按時進餐、適量進食,是保持人體陰陽平衡,維護營養物質有節律性吸收的主要關鍵,亦是食養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細嚼慢咽可充分發揮口中的津液灌溉五臟六腑,潤澤周身的作用。由於津液中的多種酶、維生素、有機酸等物質,有助消化、潤潔、抗菌、抗毒和防癌等作用;過量、暴飲暴食、縱容口腹、大吃大喝,都極易損傷脾胃而得不到充分消化,酷烈之氣易內蝕臟腑而引發疾病。

食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屬性,還有酸、辛、苦、咸、甘五種味道。食物的屬性與味道的不同,影響著其對身體作用的不同。

所謂飲食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調整飲食,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正確的飲食能夠扶正補虛、瀉實祛邪從而達到防病益壽的目的。「藥補不如食補」,重視飲食養生,為身體保健護航才是最重要。

*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 — 箴言第30章8節

Keep falsehood and lies far from me; give me neither poverty nor riches, but give me only my daily bread. — Proverbs 30:8

養生之道系列 – 健康飲食 (上)

在日常生活中,飲食習慣可謂千變萬化。傳統飲食文化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改變,良好飲食習慣和生活,對健康長壽起了積極改善的作用。相反地,不良的飲食習慣卻給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很多疾病都是與現今社會速食/外食文化有著莫大的關係。

限食可使機體免疫力保持旺盛,延緩免疫系統的衰退過程並影響內分泌系統

《黃帝內經·素問》中將「飲食有節」列為養生五法之一。科學研究證實,限食可使機體免疫力保持旺盛,延緩免疫系統的衰退過程並影響內分泌系統,改善機體代謝功能,令體溫降低,減少疾病的發生。醫學家亦指出,我們在飲食上最容易犯錯的地方是『進食過多』,造成攝取的營養和熱量過剩,導致組織器官的老化。

每天三餐要定時定量,保持平衡及營養。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減少在外就餐,多與家人共同進餐。每天進餐的次數與間隔時間,應根據消化系統的功能、食物從胃內排空的時間來確定。在一般的情況下,進食時間應為:早餐 6:30-8:30;午餐 11:30-13:30;晚餐 18:00-20:00。三餐的時間應相對規律,且定時定量,不宜飢一頓飽一頓。

早餐15-20分鐘;午、晚餐30分鐘左右。進餐時間不宜過短,也不宜太長。進餐時間過短,狼吞虎咽,不利於消化液的分泌,影響食物消化,會引致腸胃不適。進餐時間太長,會不斷攝取食物,甚至暴飲暴食,造成熱量過剩,影響健康。

正確的進食順序應該是先喝一小碗湯,然後緩慢地進食蔬菜、肉類、米飯等主食,半個小時後,再進食甜品或水果。

在進食主餐前,適當地喝一點湯,是為了使胃做好消化食物的準備,同時也是為進食過程體液的消耗做好儲備。喝湯暖胃後,開始進食蔬菜、肉類和米飯,再間隔半個小時或以上,才進食水果。因為主食含有大量的澱粉質和蛋白質,胃需要兩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來作消化;如果飯後馬上進食甜品水果,不但會增加胃的消化負擔,還會因為胃內物過盛,導致水果被堵塞在胃內。水果成分在體內的常溫狀態下,容易腐爛產生毒素,傷害胃部。還有些人習慣在飯後馬上喝一點湯或者白開水,其實,這樣也是錯誤的。飯後胃內正需要大量的胃酸消化食物,此刻飲用湯水或白開水,會沖淡胃酸的濃度,容易引致胃部不適。

「善養生者,食勿令飽,飲勿令過。」七八分飽、進食適中就是健康飲食的重要原則。

*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 — 約翰福音第6章35節

And this was the answer of Jesus: I am the bread of life. He who comes to me will never be in need of food, and he who has faith in me will never be in need of drink. — John 6:35 

一切皆是「命中註定」⋯⋯

人活在這世界上,不過短短幾十年,在茫茫的人海裡,你我皆是彼此的過客,有緣可以相識,那是難得;就算無緣相遇,那乃天意。一切順應自然,活得消遙自在。人生就只有一輩子的時間,為什麼不選擇讓自已過得開心點呢?

不管你遇見到什麼人,遭遇到什麼事,那都是命中註定好的。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該發生的會發生,該完結的會完結,萬事皆有順序,不必太過執著。

有錢也有煩惱、沒錢也能快樂,窮有窮的活法、富有富的玩法,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何必要與他人比較呢?只要過好自已的生活,那就已經足夠了。

來的時候不帶一絲,走的時候亦沒能帶走一毫。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過客,來的時候不帶一絲,走的時候亦沒能帶走一毫。所以活在世上,應該好好珍惜,好好去體會,好好去把握,因為轉眼間數十年就過去了,最後你我也只是化作一縷輕煙⋯⋯

若別人過得好,我們送上祝福;若別人過得不好,我們給予鼓勵。若能過得好,証明你活明白了;但若過得不好,多半是因為你太執著了。有的人執著於金錢,有的人執著於名利,有的人則執著在聲色犬馬當中。各自有各自的束縛,各自有各自的煩惱和枷鎖;各自有各自的劫,各自有各自的結,不用太過執著,無需過於強求。

太過執著,活得不安,也不自在。我們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些所追求的東西,亦有我們自已想要過的生活,可是「生活畢竟沒有完美的」,所以應學懂去面對和接受。我們只要把生活過得簡單一點,那就已經可以了,因為『簡單就是快樂!』 Less is more……

做人,凡事看開點才能輕鬆自在。有些時候,你為別人付出了,認為必會得到相應的回報,但結果往往卻不是你所期望的。縱使付出及回報不成正比,你雖心有不甘,但亦必須學會放下,因為那不是數學題,沒有什麼公式可以計算出答案,唯有放過別人,才能放過自已。

人活著,很多時候都是自已和自已過不去,感情也好、工作也好、家庭也好、學習也好,生活一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學會接受和面對,學懂放下和釋懷,這才是對自已最好的生活方式。人生雖有不如意的時候,但偶也會遇到驚喜,雨後總會有陽光,悲傷過後總會有重現笑容的一天。

每個人總有自已想要去守護的東西,只要盡心盡力做就好了,結果並不是最重要,因為我們沒辦法左右結果,一切皆是上天安排好的。開心的時候,就多笑一笑; 傷心的時候,就等一會再笑。想不開的,就別多想,因為以後自然就能想開了。不要自尋煩惱,也不用胡思亂想,按自已最舒服自在的生活方式去過吧!

*人心籌算自已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 箴言第16章9節

The heart of man plans his way, but the Lord establishes his steps. — Prv. 16:9

正確面對「壓力」- (下)

壓力到底是什麼?又是因何而來?當遇到壓力時,要怎麼處理才是最好?我們先解釋一下「壓力」的意思,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壓力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不同的範疇。

  1. 當我們受到外在的環境刺激,又或是因某件事情而感到緊張或焦慮時,這事物或事情本身就是壓力的主題。
  2. 壓力是一種處於緊張狀態時的情緒及身心的反應,可以分成心理及生理上兩個不同的層面。「心理反應」是所謂的”覺得緊張”,「生理反應」是指心跳加速、胃部緊縮、手心出汗等等。
  3. 壓力是一個對抗和反對抗的過程,在過程中,我們會透過行為、認知、情緒的䇿略來改變刺激物所帶來的衝擊,但每個人因性格特徵、對事物的認知、應對方法的不同而會有所差別。
處理壓力的方法可分為「處理困擾」和「減輕不適感」

處理壓力的方法可分為「處理困擾」和「減輕不適感」兩種。

  • 處理困擾 – 直接改變壓力來源。
  • 減輕不適感 – 通過調節自己,消除不良或負面的情緒。對可能出現的過度壓力要有心理準備和正確的認知,並作出適當的排解。
  1. 當面對壓力時,我們應先讓自己暫停下來歇一會;讓腦袋保持清醒的思考狀態,有時候停一停、想一想,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收穫。
  2. 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必要時可以適當地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3. 保持良好的心態,多利用社會支援系統,有需要時尋找適當的協助或與人傾訴。有事不宜憋著,說出來反而會比較輕鬆,說不定事情就可找到化解的方法了。
  4. 積極面對人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保持著一份應有的自信和豁達的心。緊記「知足常樂」,臉上常掛著笑容的人,煩惱都會遠離他多一點。

日子總是要過的,苦著臉過是一天,笑著臉也是一天,何不選擇讓自己快樂多一點呢?

*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那和華,祂必扶持你;祂永不叫義人動搖。— 詩篇第55章22節

Cast your burden upon Jehovah, And He will sustain you; He will never allow the righteous to be moved. — Psalms 55:22

正確面對「壓力」- (上)

壓力無處不在,每天潛藏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會導致焦慮、低潮,讓人身心俱疲,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當壓力出現時,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無所謂,沒有替壓力尋找一個適切的出口;但當壓力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時,身心無法再承受得了,就像在身體內放置了一枚計時炸彈一樣,最終會釀成大禍。因此,千萬別輕視壓力對你所造成的傷害。

我們之所以會感受到壓力,是出於人體本身的自我保衛措施。身體會自動分泌出強化精神與肌肉能量的化學物質,來抗衡可能出現的外在傷害,使自己保持著高度的警覺性。

https://www.tiktok.com/@ciyihsu/video/7320974627168177416

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正確的面對壓力,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尋找出最合適的方法,讓壓力可以自然地釋放及排解掉。

  1. 找出壓力源頭 – 壓力可能來自四方八面,每一個人感受的壓力來源都不相同,如果某些人或狀況出現時,會讓你感到壓力,那些東西便是你壓力的觸發點。
  2. 別期望一次搞定壓力 – 當你開始應付壓力時,先告訴自己,這是一項需長期抗戰的課題。每天的情緒狀態都會在漸進式地改變,情況會一直好轉,但不會馬上完全變好,終極目標是要與壓力和平共處。
  3. 定期運動 – 運動可調節身體的壓力,運動後能讓人有愉悅的感覺,整個人就好像煥然一新、充滿正能量。選擇一項自己能力可及的運動,達成每週兩至三次的目標,讓身心都能得到放鬆。
  4. 安排個人獨處的時間 – 每天讓自己能有15至30分鐘的完全個人專屬時間,不需與任何人接觸,只專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例如:喝杯咖啡、聽聽音樂、閉目冥想、做些簡單的伸展動作等,又或是深呼吸,都可以達致舒緩身心的效果。
  5. 睡個好覺 – 擬定適合自己的睡眠作息時間和習慣,並在睡覺前安排一些較安靜的活動,例如:閱讀、繪畫、聽輕音樂等,讓自己能夠靜下心來,好好的休息,因為只有充足的睡眠才能有助於對抗壓力。

小時候、壓力是書包,長大後、壓力是荷包;結婚前、壓力是房子,結婚後、壓力是孩子;喜也是一天、悲也是一天,何必想太多?多一點快樂、少一點煩惱,學會以笑容來面對壓力、學會以積極來面對人生!

* 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哥林多後書第12章9節

And He has said to me, My grace is sufficient for you, for My power is perfected in weakness.. — 2 Corinthians 12:9

正念 – ( III )

卡巴金博士設計的「正念減壓療法」課程,透過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冥想練習、冥想瑜伽來進行訓練。正式的冥想練習包括:呼吸注意訓練、身體感覺掃描、行禪和食禪等;非正式冥想則強調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的感知上。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整有系統的正念減壓訓練,通常需要持續8至10周;平均每周至少2小時密集的正念冥想訓練,或者正念式瑜伽訓練。

哪些人需要正念?

  • 處於高壓競爭環境的上班族、經營者、運動員
  • 長期受疼痛、失眠、疲勞、焦慮、緊張所困擾的人
  • 希望提昇情緒管理能力與改善人際關係的人
  • 希望提升自信與喜悅的人

進行正念練習的方法 :一般練習以3至5人一組,時間約1小時左右,引導人先通過正念呼吸練習引入,再作科學的心理學引導介紹,最終讓我們回歸當下,專注此刻。

五個R策略,讓心靈煥然一新:

  • Review 回顧經歷、去苦存樂
    – 借助相片、影音、文字的紀錄或紀念品的分享,重新整理和歸類自己這一整年的記憶,讓幸福快樂好好地包裹在我們的記憶中。
  • Reset 重設步調、體驗慢活
    – 嘗試替自己安排一個悠閒的假期,享受慢活的樂趣,把生活步伐調慢至少50%,包括:進食、走路、說話都盡量放緩。
  • Retreat 自我沉澱、洗滌心靈
    – 重新思考自己在家人、朋友、同事間的定位,以及人生目標。可藉著個人不同的宗教信仰作引導,協助排解出對與錯,並有效地作出跟進和改善。
  • Repair 修補關係、重塑人際網絡
    – 重新聯絡舊朋友,可致電或登門拜訪,又或利用E-mail、Facebook、Instagram等,鼓起勇氣修復緊繃或破裂的關係。
  • Reward 犒賞自己、享受回饋愉悅
    – 在過去的一年當中,總有自己喜愛但被遺漏掉的東西,可能是一部電影、一張專輯或一本書,又或是一餐美食料理,把這些遺憾補償起來,心情自然就會變得愉快。
只要有了覺察,都可以是新的開始。

這個世界不是直線進行,學了正念也不一定從此幸福美滿,進進退退的情況是很正常的,沒有人可以例外,因此不需要自責。你懊悔上一刻 (昨天),期待下一刻 (明天),卻忘了身處的當下可以即刻發揮真正的力量。每一刻,只要有了覺察,都可以是新的開始。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約翰福音第16章33節

I have said all these things to you so that in me you may have peace. In the world you have trouble: but take heart! I have overcome the world. — John 16:33

正念 – (II)

『正念』就是觀察事物的本身 – 我們的念頭、情緒、身體感受以及周邊發生的一切。

卡巴金博士指:「正念減壓」在英文中沒有「療法」的意思,與其說是一種醫學治療方案,倒不如說是一種訓練和休養。「正念」雖然源於東方的宗教,但其本質是一種教人如何明智生活的藝術;通過正念減壓療法的冥想方式,喚醒自己內在的專注能力,密集專 注於當下每一瞬間身心的感受。

正念改善慢性疼痛、焦慮、憂鬱、睡眠障礙,並增強免疫系統。
  • 醫學界用正念幫助病人改善慢性疼痛、焦慮、憂鬱、睡眠障礙,並增強免疫系統。
  • 企業界用正念幫助員工提升專注力、情緒管理能力、復原力、創造力、領導力與人際溝通能力。
  • 教育界用正念幫助學生增強學習效率與情緒平衡,並可優化大腦。
  • 我們也能用正念改善健康、工作與家庭生活!

正念是一項包含ABC三個要素的技能:A (aware) 覺知;B (being with) 全然接受當下經歷,而不意氣用事;C (choice) 更好地選擇適應環境的方式。在西方醫學臨床研究中,科學家已經運用了EEG意念控制技術和大腦成像技術,定量探尋正念減壓療法中,冥想對神經生理機制的影響。通過對比有豐富冥想訓練和經驗的人,與沒有冥想練習的人的大腦活動狀況,艾默里大學科學家盧茨·布法斯基·路易斯發現,前者的專注力和情緒控制能力明顯優於後者。

正念減壓療法操作起來非常簡單,例如:

  1. 正念式呼吸和行走:讓自己從無覺察狀態到覺察狀態。
  2. 重新看待世界:避開沉思式思維,去體驗而不去幻想;又或以躺卧的姿勢作(全身掃描)的冥想練習。
  3. 和自己的情緒對話:學會和我們的情緒對話,通過呼吸、行走和冥想等練習跳出情緒的困境。
  4. 善待我們的情緒,信任自己身體的覺察力,抵達極限,將不良的情緒轉化成正面的思維。
  5. 改造你的生活:如果我們能夠活在當下,讓事情按照它們的本來面目存在, 那這就是練習的本身了,把正念融入你的生活當中,好好感受生活。

正念減壓是一種讓你能更明智地生活的方法,它可讓你更清晰地看待自己和周遭的事物。對於情緒管理和心理減壓問題,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套適合自己標準的減壓和心靈療癒方法,所以只要找到對自己有效的方法,那便是一種好方法了。

*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提摩太後書第1章7節

For the Spirit God gave us does not make us timid, but gives us power, love and self-discipline. — 2 Timothy 1:7